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新加坡社会福利这么好,为什么仍然欢迎外国人进入新加坡呢?相关的问题,今天,红鳌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,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本文目录一览:
新加坡社会福利这么好,为什么仍然欢迎外国人进入新加坡呢?
新加坡只欢迎有钱人,或者有才能的人。换句话说,如果是有钱人或者是有才能的人,去哪里都受欢迎。譬如美国,法国,英国,澳洲,加拿大,日本都可以。北京的话,,,,那里是天朝的地盘,和地球比较不一样。
新加坡的人口增长率不是很快,主要的原因是新加坡出生率不高,对待外国移民也比较挑剔,而且外国劳工的待遇也不是很好。其实新加坡的福利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,只不过它由于面积小,人口少,政策很灵活,甚至可以按照个案专门出台新法规。因此它的竞争力全球第一。
P.S:金融危机对新加坡当然有影响,但主要是金融方面,海运方面。如果你是通信业硕士的话,应该很容易找工作的。但问题是许多企业不承认中国学历,我建议你最好读一个外国学历。来新加坡也好,或者去欧美日都可以,如果经济上有压力,就去北欧,免学费或者学费低的地方。
红鳌留学网
留学新加坡好还是美国好?(大学本科)
孩子,我对国外的情况不怎么了解。但是通过我上网给你分析,我认为去新加坡留学比较合适。它可以作为你成才的跳板。有时候,退一步等于进两步。现有立足之地。而且我还查到以下的信息。
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文,并采用英美式的通才教育。学生第一年被分到各个所属学院接收公共课基础教育,第二年以后才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划分专业。她采用了学分制和投标选课制,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选课搭配的指导。她采用了英式的5分制和荣誉学位制,根据学生的综合累积分(CAP)授予不同等级的本科学位。除了工科,医科等少数专业外,本科阶段学制一般为三年,成绩优秀的可以加读一年以获得荣誉学位。本科学位分为一等荣誉,二等甲级荣誉,二等乙级荣誉,三等荣誉,及格等。一个优秀的荣誉学位通常与更高的就业起薪挂钩,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学校鼓励学生在本科三年级参加实习或交换生计划,为与以后就业或深造打下基础。研究生和博士生通常有两个导师,一个在所属院系,一个在相关的研究所甚至私人企业。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,使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各个院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广受欢迎。
新国大还向海外进军发展,分别与
斯坦福大学、
宾夕法尼亚大学、复旦大学合作,设立了三所海外分校。此外,新国大和超过10所中国著名重点大学建立了合作项目,其中包括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南京大学等。
教职人员均毕业于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(主要是欧美名校),保障了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和教学品质的卓越性。强大的教师队伍使大学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赞誉。近年来,它在国际高等学府的排名中不断飙升,已成为亚太地区倍受瞩目的顶尖大学。
以上信息只供参考,希望你广泛征求意见,要慎重,最好自己在多想想。
新加坡只有北京市一半大,为什么经济如此发达?
红鳌留学网(https://www.hongao.com)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新加坡只有北京市一半大,为什么经济如此发达?的相关内容。
养老的话肯定是新加坡,环境好,人口素质高,社会保障法制化算是小国寡民治理的典范。
发展问题的回答如下
新加坡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,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联邦,1965年被迫独立建国。经过短短40年的发展,从贫穷落后发展到和谐繁荣,与其所走过发展道路、采用的经济模式,以及所制定的政策密切相关。
在初创的1965—1973年,新加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,以补贴方式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度,重点发展转口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。外来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,推动了经济发展,创造了就业机会;大力兴建政府组屋,不仅实现“居者有其屋”,且有力地拉动了国内消费市场,既安居乐业又有助于国家资本——中央公积金的扩大积累,形成了特有的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模式。
随着形势的变化,虽然政策有所调整,但基本模式并没变,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完善。例如:在1974—1985年,随着经济形势好转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后,在贸易转口占经济主导的基础上,开始发展加工业,出现了国内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,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来雇佣劳动力的局面。政府一方面通过制定移民法,利用廉价外来劳工及时解决劳动力不足的矛盾,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中央公积金的缴纳率,限制本地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。
1986—1997年,针对房地产投资过热,以及劳动力成本增长过快等问题,大力发展服务性行业,将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二引擎,特别是金融和信息资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,把新加坡变成地区金融和信息中心,具有贸易和金融的吸纳和辐射能力。
1998年后,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,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面对中国和印度的崛起,以及高昂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,原有的发展模式遇到了挑战,其经济政策的调整,集中在利用成熟的经济体制,积极发展知识型经济产业,鼓励国民创新创业,政府努力营造良好环境。
新加坡的发展经历了初创阶段(1965—1973年)、高速增长阶段(1974—1985年)、发展服务业阶段(1986—1997年)和步入转型阶段(1998年以后)。纵观发展历程,不难发现其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,是资金和劳动力资本积累的过程,发展模式可简单概括为“资本劳力型”,新加坡自认为是“管理型”,也有一定的道理。
围绕发展模式所制定的政策,与其说有什么创新,不如用适用性和配套性形容更加贴切。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度,贫穷落后的状况,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,宏观上看增长快速稳健,但微观方面是否鼓励创新,是否具有活力,是否在高效运行,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。但一致认为,政策结构是合理性,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,从这个角度说,也是创新。政策结构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:
——法制严明政府廉洁;
——贸易开放个加限制;
——高积累和谨慎财政;
——吸引外资低税补助;
—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;
——层次教育职业培训;
——人才引进及移民法;
——培育发展产业群链。
(1)法制严明 政府廉洁
法制严明和政府廉洁是新加坡最突出的特点。经济领域体现在产权清晰(进入转型阶段,包括对知识产权的承认和保护)和资产所有人不容置疑的法律地位,对吸引投资者产生了积极的作用,特别是在建国初期,政治稳定和法律严明为外来投资者树立了在新加坡长期发展的信心。
刚建国时,贪污现象十分猖獗,但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非常大。李光耀曾说过:“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完全透明的体系。否则,我们将不能比其他城市优秀。因为我们开放透明,所以投资者对我们有信心。投资者在进行评估时,肯定了这个政府体系能在坦诚和高效的轨道上前进。在未来20年里,他们的投资在这里会继续取得盈利。”
事实上,新加坡政府的行政效能集中体现在公正和高效,尽管不民主,某些方面也不甚透明。好在民主和透明是过程,公正和高效是结果。当然,过程和结果有着密切的联系,公正高效也是相对而言。
(2)贸易开放 不加限制
新加坡面积虽然只有600多平方公里,却因地理位置优越,加之贸易和投资开放,成为地区重要的贸易通商港口和物流中心。学术界普遍认为:新加坡走的是“贸易立国”之路,通商、通贸有着较悠久的历史,可追溯到1819年莱佛士爵士发现新加坡。除烟、酒和汽车苛以重税之外,其余的进口商品全部免税,不加限制。新加坡热衷于双边自贸协定,已经分别与美国、欧洲、日本、新西兰等国家签约,正在与印度、加拿大、韩国、卡塔尔等国家谈判,大有形成自贸协定中枢的趋势。
(3)高积累 谨慎财政
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完善,为引进外资和兴建居民住房提供了资金来源。政府坚持谨慎财政,连续多年盈余为直接介入经济活动提供了雄厚的财力。有观点认为,新加坡是世界上少有的高积累国家。
政府下属的投资公司—淡马锡控股,资本金100%来自财政部,所管理的资产高达900亿新加坡元,广泛投资于电信、交通、能源、金融、房地产、民用工程等重要领域,国内主要的大公司都在淡马锡控股旗下,例如:新电信、新航、新加坡发展银行等,其投资触角还延伸到亚洲地区,直接参与经营活动。人们形象地形容新加坡就是个“大公司”,政府官员也不避讳这种说法。在他们看来,只有对投资的直接掌控,才能集中的体现政策的意志和取向。
(4)吸引外资 低税补助
新加坡以亲商而著名,素有“亲商政府”之称,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经商环境。突出的体现在对企业税收采取的低税制,只征收所得税一个税种,税率为20%。为鼓励企业研发,还实行了研发费用双重扣除,以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。对于经营先导型产业的技术企业,免税期可多达10年。为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设在新加坡,对公司总部的税收减免在0%~15%。
自1998年美国Caltex Petroleum总部从达拉斯搬到新加坡,接受新加坡政府第一个总部奖后,短短3年,就有3600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在新加坡落户,其中有220家得到了经济发展局的补贴,外来公司在当地的消费比8年前增加了10倍,经发局计划到2010年再吸引280家国际知名企业把总部设在新加坡。除了对企业的低税收,为刺激外资,如前文所述,经发局的做法还有直接补贴或共同承担经营成本,以及合资等形式。
(5)完善社会保障体系
中央公积金的普及和完善,不仅是国家资本积累的来源,也为每个勤奋工作的人提供了某种安全感。中央公积金毕竟是个人储蓄,没有社会统筹,别人拿不走,是种激励措施,也利于人才流动。政府公务员失去了“铁饭碗”和退休金,所有受雇人员都在同样的起跑线上,鼓励竞争流动。对于外来人才,只要加入永久居民(类似美国绿卡),必须建立个人中央公积金户头,人才流动不受限制。
(6)层次教育 职业培训
新加坡崇尚所谓“精英治世”,这些精英即是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政府奖学金得主。“精英”们海外学成后,必须在政府工作5年,保证公务员队伍有一定的人才比例。新加坡在教育方面舍得投入,年度教育拨款占政府预算的21%以上(1997—2003)。按照目前消费价格水平计算,每培养一名“精英”海外博士毕业,政府支付的费用高达近100万。
重视培养“精英”,并没有忽略教育普及,所实行的是10-11年基础义务教育,即小学6年,中学4或5年,公民和永久居民子女免收学费。针对毕业生的不同情况,中学毕业后分3个层次继续教育,可供选择。首选是入初级学院,两年后升大学,学业优秀者,可以获政府奖学金,成为“精英”;其次是进入工学院,相当于大专;最后是工艺学院,相当于技工学校。不同层次的人才,满足社会不同的就业需求,是新加坡教育的成功之处。最具特色的是,3年大专所培养的实用型人才,既具一定的理论基础,又有专业技能;既具深入研修的基础,又能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,深受雇主的欢迎。
(7)人才引进及移民法
调查结果显示:1991—2000年,外来移民对新加坡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41%,其中智力型和技能型移民的贡献占37%,虽然他们仅占外来务工人员的1/4,贡献却是非智力移民的10倍。以研发领域为例:2002年全国共有两万名研发人员,外来人才高达78%。吸引外来人才为我所用,是新加坡短期内从贫穷跨越到发达行列的成功经验。
关于外来人才和重要性,李光耀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,他说:“如果我们不欢迎、不吸引外来人才,或者他们在新加坡感到不舒适,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城市。如果我们不是个全球化的城市,那就没有指望。新加坡有400万人口,其中100万是外国人,如果请走这100万,很多人将找不到工作。”
新加坡将人才立法放入移民法框架内,吸引人才与吸引投资相结合,恰当地处理了补充简单劳动力和限制不需要的人员入境的关系。特别是在营造人才环境方面有许多独到的做法。既注重吸引实用型人才,也着眼于未来发展,每年有计划地从中国等国家吸引优秀中、大学生,资助其在新加坡留学,签订合同,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6年。
(8)培育发展产业群链
刚独立的新加坡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,最先发展的是以炼油业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。尽管新加坡不产原油,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当时的国际形势,加之主观努力,利用外来资本培养本国的管理和技术人才,80年代完成了炼油化工产业的发展,成为制造业第一支柱产业。随后又在90年代和近几年发展了微电子和生物制药技术产业群链,增加了两个支柱产业。生物制药产业的附加值明显高于其他制造业,人均年产值高达91万,是其他制造业均值的6.5倍,显示出知识经济产业的活力。
有选择地培育和发展产业群链,是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。由于国土面积有限,劳动力成本高,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是必然选择。如何利用外来资本带动本国加工业的发展,使本地企业有机地融入到国际化的产业当中,成为其中的一环。为解决这个问题,经发局于1986年发起了本地工业更新计划。
该计划通过三个步骤,逐步提高本地加工业的水平,与跨国企业结成供应商或客户关系,最终达到在本地形成产业群链的目的。第一步是先从总体上提高本地企业的运行效率,例如:生产计划、仓储运输、资金和技术管理能力等等;第二步把新产品和新工艺引入本地企业;最后是与跨国企业共同合作研发,成为外资企业的合作伙伴。
培育产业群链的关键在于企业经理人员。经发局遴选一批精干的管理人才,派到跨国公司工作,并为其支付工资。这些经理人员先找出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和提高的办法,然后逐步请跨国公司以培训的方式支持一些项目交给本地企业承包。跨国企业为降低成本,乐于在当地转包加工和服务项目。经理人员不断穿梭在跨国公司和本地企业之间,及时解决管理和技术上的问题,最终使本地企业融入到产业中,成为其中的一环,形成产业群链的发展。
作者:申会水 文章来源:《全球科技经济了望》
以上就是红鳌网小编整理的内容,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红鳌网。更多相关文章关注红鳌留学网:
www.hongao.com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。